广州都市报

您现在的位置: 保德县 > 保德县习俗 > 山西无船吗,黄河汾河水运的那些事儿

山西无船吗,黄河汾河水运的那些事儿

发布时间:2023/3/26 11:55:07

经常跑外地的山西人经常会碰到一个尴尬的问题,那就是“山西无船”。山西的大河、胡泊还是众多的,比如余祁薮、盐池、天池、神池、盐泽、濃泽、文湖、淳湖、王泽、董泽、晋兴泽、汾陂等湖泊;黄河、汾河、漳水、沁水、池河(即今滹沱河)、治水(今桑干河)、十里河、御河等等。但在这些湖泊河水中有文字记载可以通航的,只有黄河和汾河。那么是什么原因,又是什么时候,导致了黄河和汾河的水上航行,以至于出现“山西无船”的状况呢?口说无凭,以史为鉴,请看下面的数据。

汾河的水运,最早见于《左传》僖公十三年:“冬、晋荐饥,使乞余于秦。……秦于是输粟于晋,自雍(今陕西风翔,秦国都)及绎(今翼城县东为故城村,晋国都)相继,命之曰汛舟之役。”这次汛舟的时间是僖公十三年冬,可能延续到十四年春,正是枯水时期;枯水时期能通航,夏季涨水时期当然更可以通航了。

西汉武帝刘彻在其晚年巡行河东时,曾在河下游泛舟,与群臣宴饮,尽欢而《秋风辞》:“泛楼船兮济汾河,横中流兮扬素波。”天子巡行,仪仗浩大,又在船上布宴,船体之大和河的水量之多可想而知。

东汉明帝永平年间,曾拟在山西中北部修一条东北-西南向的运河,把滹沱河与汾河两个流域联系起来,“从都虑至羊肠仓,欲令通漕。”那时候山西交通不便,把中原粮食靠黄河西运朔汾入晋的航线,有砥柱之险,而且关中尚难以满足需要,何以顾及晋地?东有太行之阻,大数量的陆运粮食也困难。滹沱河中段与汾河相距很近(更新世前,两河相通),如能开通运,则利用水运,大规调粮。甚至可以由汾转渭,使关中漕运增加一条通道。

明末清初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在其《水经注》中考证:“永平所枣,当自今交城、太原北出,绝汾,经阳曲、忻州之北至定会滹沱河。”即由汾河入今阳兴河,溯流而上,过阳曲旧城,凿人工运河越分水岭接今牧马河,经忻州至定会滹沱河。这段河道是两河系分水岭较低平的一段,除人工开挖新河外,原有的河道也将按航行标准进行疏。因开工后,“连年无成,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,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……知大功难立,具以上言。肃宗从之,遂罢其役,更用驴辇”,最后运河虽未成,至少证明了当时两条河的水量足以供漕船行驶。

隋、唐时代,汾河运粮的记载也有一些。例如开皇三年,长安仓储空虚,诏漕、晋之粟以给京师(长安)“漕由渭(水)入河(黄河)、由河入汾(河),以漕汾、晋也”。

从宋至明清,山西境内的森林、草原遭到大规模破坏,水土流失更加严重,以致汾河水量减少,几个可以调蓄水量的湖泊由于泥沙淤积也趋于消失,大大影响了汾河的航运。唐宋之际木材的主要采伐区在今离石、汾阳、岚县、宁式一带,全靠汾河水系漂流运出。到了北宋末年,“河水涸,水运停”,以致“修楠巨梓积压数万株,无从外运。

清代一度有“通舟于汾,制船为南式”的计划,其结果是“不果于行。”所以“不果于行”主要由于夏秋河水“暴涨时,沙石俱下”,河道发生了“漫游之患”,以防河道淤浅,不能航行。

黄河的水运,山西的另一条水运路线是秦、晋、豫三省间的黄河。但因滩多流急,加之有壶口、龙门和砥柱之险,和人为的限制,始终未能发展成为大宗运输的交通干线。唐代在砥柱旁“东置集津仓,西置盐仓,于三门凿山路十八里以陆运,以避砥柱之险”。也就是在砥柱东西各设仓储之所,中转货物,河东池盐由此转水运,东来的漕粮又经此一段陆运后再由船运送关中。清乾隆、嘉庆时的河督康基田还曾对这段栈道的遗迹以描述:“今道过其处,见恶崖峭壁间尚有铁环、大钉、石空,叠穿,故迹宛然”。

西部黄河的水运在唐朝至明清都曾繁盛一时,但后来因自然和人为的因素,到近代趋于没落。如吉兰泰池盐历代禁其内运,黄河上设有专卡。清乾隆五十一年(公元),阿拉善王请清政府批准其吉盐顺黄河内运,每年五百只船,装一千四百万斤,自宁夏平罗县口下船,运赴山西临县碛口,分销陕西佳县、吴堡、宜川以及山西河曲、保德、临县、柳林、吉县、乡宁等地,这就影响了运城盐的销路。因此,到嘉庆九年(公元),清政府令禁止载蒙盐的船只顺流而下。这也是黄河水运日衰的原因之一。

另据,《山西通志》记述,远在唐宋时期,每年秋季,从内蒙包头及宁夏等地沿黄河顺流而下的船只多达百余,所载货物大部为皮毛,粮食、碱面等,大多驶抵保德、河曲、兴县、临县的碛口等地销售,然后转装煤炭,瓷器逆水而运。有的船只下达下达万荣、风陵渡。但吉县壶口是天然险阻,弃水登陆,在岸边用牛牵引船只绕过壶口。南来的船只大多就地出卖、不再返回。现在的偏关、河曲、保德、兴县、临县、柳林、永济、芮城、平陆过去一度都是重要的市镇,商业繁荣,这和黄河的水运有一定关系。

除上述的长距离水运外,黄河沿岸沟通陕西、河南的摆渡在春秋时即已出现,是联结省内外陆路交通的一种方式,航运意义不大。上面提到的临县碛口、柳林军渡、河津禹门渡、永济风陵渡、夏阳渡和平陆茅津渡等,都是古代著名的渡口,在历史上长期发挥着军事作用,直到现在仍有摆渡船只。好像只有风陵陵、茅津渡、禹门渡架起了现代化的桥梁。

综合以上史实,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,一是植被遭到破坏,以致湖泊消失,地水(地面水与地下水)减少以至于无法行舟,二是,滩多流急,加之有壶口、龙门和砥柱之险,无法正常水上通行。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baodexianzx.com/bdxxs/16242.html

网站简介 | 发布优势 | 服务条款 | 隐私保护 | 广告合作 | 合作伙伴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地图

当前时间: